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执纪监督
破译“不想腐”的心灵密码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|  发布时间:2019-12-03 14:37:39  |  阅读人次: 人次  
   反腐反到深处,是文化的对决,是信念的较量。今天,我们在不断完善相关监督制约体制机制,将权力关进“制度笼子”的同时,也应该积极探寻贪腐心理的产生、发展和活动规律,从而破译“不想腐”的心灵密码,让党员干部守护好自己的心灵,让制度敬畏、规则意识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,使其心有所敬,行有所循,心有所畏,行有所止,达到“不想腐”的境界。
   ■有效引导心灵
   过度欲望犹如一杯咸水,只会越喝越渴,古希腊《伊索寓言》里告诉我们:“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”。只有自觉“修剪”欲望,净化心灵,提升定力,才能抵制诱惑在当前的环境下,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,必须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,保持廉洁的从政心态,自觉“修剪”欲望,净化心灵,提升定力,抵制诱惑。
   让敬畏感来规范心灵。心存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。应该说“心存敬畏”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之课和必备之德,党员干部应当对权力怀有敬畏之感,真正做到遵守纪律不含糊,遇到红线不触碰,否则,必将迈入腐败深渊。要有敬畏党章意识。党章是我们党的总章程,集中体现了党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规范要求。要时时以党章的规定和要求为镜,从自己做起,常怀一颗敬畏之心,用勤廉务实的个人形象,赢得群众的信任和爱戴。要有敬畏纪律和规矩意识。当前,纪律和规矩已经成为先于、高于和严于法律的对党员干部的刚性约束。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,立起来、严起来,先要让纪律和规矩挺在心上,做到令行禁止,这也是保护自己的最有效方法。无规矩不成方圆,有规矩不从严,那也是形同虚设。只有对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,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,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、人格得到完善,才能从根源上有效减少腐败存量、遏制腐败增量,实现从“不敢”、“不能”到“不想”的跃升。
   通过廉政宣誓来震撼心灵。孟德斯鸠曾说过:“誓言在罗马有很大的力量,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的了,他们为着遵守誓言常是不畏一切苦难的”。在今天,“廉政宣誓”作为营造廉洁文化氛围、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自律意识的“心理廉洁契约”,对党员干部心灵是一种软性的政治约束力,具有积极意义。让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庄重严肃的公开形式,在公众视野范围内的公共场合,面对党章、面对国旗、面对宪法宣誓,遵纪守法,廉洁从政,从而促使其内心警醒,明确自己应做什么、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震撼、纯净党员干部的心灵,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使命感、荣誉感和责任感,培养他们的荣辱之心,进而激励自己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。
   培养良好习惯来驾驭心灵。诸多事实告诉我们,人应该支配习惯,而不是习惯支配人。支配习惯,就要做习惯的主人,在驾驭中保持清醒头脑,站稳脚跟立场,抵制坏习惯,倡导好习惯。身为一名党员干部,不仅要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,也要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坚守心灵的“防护堤”,始终保持防微杜渐、严于律己、抗拒诱惑的良好习惯,惟其如此,才能永葆“大道”不偏离、“大节”不丧失。只有以开明的理政心态、健康的生活情趣,明确哪些是好习惯,明辨哪些是坏习惯,用好习惯去约束心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。对领导干部来说,最重要的是让自觉接受监督成为一种习惯。要主动要求监督,乐于接受监督,切实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习惯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,不断催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内生源泉。
   ■探索开发心灵
   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、身处何种职位,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诱惑,心中难免会淤积一些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。只有不断进行心灵开发,拓展心灵空间,心灵才不会被扭曲,才会变得辽阔。
   提升信仰奉献的“原动力”。“修身先修心”,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,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,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,以良好的爱好等方式来陶冶高雅情操。领导干部与其将心态的落差和失衡的情绪深埋心底,朝看水东流,暮看日西坠;不如主动寻找有效的途径使自己忘记烦恼,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解压,尽量使自己的生活内容多样化。要知道,人的一生不是与别人斗争,而是修炼自我的过程。检视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的腐败轨迹,无一不是把理想信仰抛到了九霄云外,精神上就会“缺钙”,就会得“软骨病”。“骨头”变软了,最后滑向犯罪的深渊。没有信仰,心灵就没有寄托,精神就没有依归,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只有坚定信念,人生才有根基,心灵才有家园,生活才有乐趣;只有不断滋养人生内涵,陶冶人生情操,才会有原动力,才会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,做到“任凭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”。
   凝聚心灵支撑的“亲情力”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领导干部保持廉洁心理的必修内功。幸福是一种哲学概念,只有在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各种思潮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,才能使心灵不被一己私利所困惑。要精心维护和不断夯实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石,时刻用亲情来提醒自己是家庭的支柱和脊梁,要始终涵养一身正气,做到不使自己失足、不使家庭蒙羞。唯有这样,生活才有心性,生命才显得更知性。家庭的幸福和谐,既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,也是一种清旷豁达的生活境界,更是领导干部事业兴旺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。
   增强心理调适的“免疫力”。良好心态是构建廉洁从政心理的前提。要实现内心清淡如水,就必须及时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调适,以保持心理的平衡,保持和谐的心境。要以更辽阔的心灵感悟人生,合理调整并科学把握好心理状态,以期达到我想,但不嫉妒;我哭,但不抱怨;我怒,但不自弃。这是内心和谐的一种要求,也是一种境界。要有宽广的胸襟。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《绝句》中所言: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诗人身在草堂,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,透过一尺见方的窗户,就能看到秦岭千秋的雪景,而仅有两个平方大小的门框,却看到的是万里长江滚滚之势!古人心胸尚且如此广阔,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,更应该具备辽阔的视野、广阔的胸襟。唯有如此胸怀,才不会将视野拘囿于一己私利,才能用正气树立形象、实现理想。因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喧嚣世界时,要以“宠辱不惊”的心态、辩证的思维去对待,得意之时要保持谦虚,失意和徘徊之时要保持从容、冷静,才能保持良好心态,促进内心和谐,不断取得更大进步。
   ■注重教育心灵
   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心灵教育调适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,更是一个实践问题,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将廉洁心理的培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、人生经历、社会实践相结合,牢固树立抓早抓小、防微杜渐的理念,让廉洁心理在学习中确立,在实践中印证,在追求中升华。
   在多元教育中培养廉洁心理。“焉行为不端,源心术不正。”心理问题是导致行为问题的重要根源,需要用党纪条规、党性修养、党风品德进行教育熏化。只有保持廉洁心态,消除心理失衡,塑造健全人格,才能筑起拒腐防变的“心理长城”。学习忏悔录照镜子。通过集中学习十八大以来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忏悔录,开展撰写学习心得活动,使党员干部受到触动、获得感悟,警示各级干部始终做到慎独、慎微、慎行,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诱惑、守得住小节,常修为官之德,常思贪欲之害,常怀律己之心。开展认知教育洗脑子。充分发挥党校、干部学院等培训主阵地作用,开展认知教育,通过帮助其算好清廉“七笔账”,不断强化党性修养。立足抓早抓小“扯袖子”。对存在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的领导干部通过廉政约谈及时提醒,对心灵上的“小毛病”、“小问题”及时纠正,力求把可能发生的违纪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,防止小错酿大祸。
   在亲情氛围里濡养廉洁心境。从家庭的角度来看,腐败也是影响家庭稳定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。通过家庭成员的自觉努力来抵制和预防腐败,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工作和幸福生活。搭建平台。通过搭建“弘扬廉洁家风 共建幸福家庭”、“大手牵小手把廉洁自律带回家”、向党员干部家庭发出“兴廉洁家风,建文明家庭” 倡议书等活动载体,开展亲情促廉教育。抓住节点。紧抓“三八”、清明、端午、“六一”、中秋、重阳、春节、元宵等重要节日,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圈、社交圈的监督。短信提醒。通过短信提醒的形式,告诫干部家属正确处理“内助”与“涉政”、“私事”与“公事”的关系,时刻增强法纪意识、当好“宣传员”,增强防范意识、当好“守门员”,增强责任意识、当好“监督员”,共同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。通过家庭护廉,不断强化家庭在廉洁自律方面的“堡垒”作用,避免“小问题”演化成“大案件”,从源头上预防和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,呵护家庭幸福生活,滋润党的根基。
   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共产党人要练就“金刚不坏之身”,必须不断培植自己的精神家园,切实解决好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问题,始终把思想防线筑得牢牢的。物必先腐,而后虫生。推进反腐倡廉建设,必须对广大党员干部心灵进行调适,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,筑牢拒腐防变自律基石,以思想之“堤”阻挡贪腐浊流的侵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