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他山之石
去宋词里看清明:一捧春光一树花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  |  发布时间:2019-11-06 08:46:36  |  阅读人次: 人次  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这是唐诗中的清明,带着春雨的细细雨丝和杏花的淡淡清香。今天,我们动身出发,带着这一首小诗的春意,去宋词中寻找清明的痕迹。

  梨花风起正清明

木兰花慢
柳永

拆桐花烂熳,乍疏雨、洗清明。正艳杏烧林,缃桃绣野,芳景如屏。倾城,尽寻胜去,骤雕鞍绀幰出郊坰。风暖繁弦脆管,万家竞奏新声。
盈盈,斗草踏青。人艳冶,递逢迎。向路旁往往,遗簪堕珥,珠翠纵横。欢情,对佳丽地,信金罍罄竭玉山倾。拚却明朝永日,画堂一枕春酲。

  清明,因万物生长于此时,都是清净而明洁的,故有此称呼。从古至今,清明节一直是很受重视的节日,此时风和日丽,窗外花红柳绿,鸟语声声,人们结伴去扫墓、踏青。宋代对于这个节日更是重视,如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绘就当时风俗,重现当时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,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繁荣的汴京。

  北宋建立以来,经过五十多年的休养生息、发展生产,到了真宗、仁宗年间,经济、文化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。柳永正处于这个时代,他笔下的清明时节的风光,有着艳丽的春色、郊游的欢乐,场面热闹,再现了北宋都市风情。

  清明时节雨

朝中措
张炎
清明时节雨声哗,潮拥渡头沙。翻被梨花冷看,人生苦恋天涯。
燕帘莺户,云窗雾阁,酒醒啼鸦。折得一枝杨柳,归来插向谁家?

  自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开始,清明时节下雨好像还挺平常,比如皮日休的“雨洗清明万象鲜”,吴文英的“听风听雨过清明”,辛弃疾的“一番风雨,一番狼藉”。而雨中过清明,与晴日里总是有些区别,连带着人内心的感觉也截然不同。

  与杜牧的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不同,张炎笔下的清明时节雨,是喧哗的大雨,铺天盖地而下。他冒雨寻春,观潮,赏花,却被梨花冷眼相看。梨花的冷眼相看自然是作者自己的感受,但作者以此赋予景物情感,更有一种婉转和深情,与此相似的还有周邦彦的“梁间燕,前社客,似笑我、闭门愁寂”。

  梨花冷看,责怪人生如何苦恋他乡天涯。有苦难言,词人只好转头换了个去处,等得该归家之时,在归去途中折得一枝杨柳,却突然醒悟到,自己没有家了。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,对于张炎而言正是天涯游子欲归无处。古时有清明戴柳插柳的习俗,或佩戴柳枝,或将其插在门楣之上,用以辟邪。可词人家在何方?又该将这柳枝插向谁家?空攀杨柳,客中无限愁。

  游衍莫忘归

采桑子
欧阳修
清明上巳西湖好,满目繁华。争道谁家。绿柳朱轮走钿车。
游人日暮相将去,醒醉喧哗。路转堤斜。直到城头总是花。

  清明时节踏青郊游的习俗,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大型的活动,当时汴京清明踏青,是“四野如市,往往就芳树之下,或园囿之间,罗列杯盘,互相劝酬。都城之歌儿舞女,遍满园亭,抵暮而归。”(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)而西湖景色迷人,自古以来一直是游人赏春的好去处,甚至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江南节日的西湖边,比如白娘子的故事,就发生在清明时节的西湖,电视剧里这样唱“三月三日是清明,清明时节雨纷纷,有缘千里来相会,须往西湖高处寻。”而这个故事的前身正是宋代话本《西湖三塔记》。

  欧阳修这首词所写的,正是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景象。他写游人争先恐后来到西湖边,游春赏春,熙熙攘攘,后写日暮兴尽而归,又是各种欢声笑语嬉笑吵闹。沿着这回去的路,一眼望过去都是花。节日繁华的氛围和世俗人情味道,全在这里展现了。

蝶恋花
史达祖
二月东风吹客袂。苏小门前,杨柳如腰细。胡蝶识人游冶地。旧曾来处花开未。
几夜湖山生梦寐。评泊寻芳,只怕春寒里。令岁清明逢上巳。相思先到溅裙水。

  清明,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而后,随着历史的推进,清明逐渐容纳了寒食节、上巳节的内容,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节俗文化的节日。上巳节,也就是三月三,古人在这个时间,会去踏春、祓禊、采摘、观赏等。所谓祓禊,就是临河洗浴,以祈福消灾。

  史达祖的这首词,写自己在二月回到杭城,打算循着旧日踪迹去寻找“她”,透露出自己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温情。下阙里说清明逢上巳,其实就是在说今年清明的出游踏青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,所以他遥想,今日虽暂未得见伊人,但到时她必将出现在“长安水边多丽人”的行列中间。

  少年情怀总是诗

倦寻芳慢/倦寻芳 中吕宫
宋·王雱
露晞向晚,帘幕风轻,小院闲昼。翠径莺来,惊下乱红铺绣。倚危墙,登高榭,海棠经雨胭脂透。算韶华,又因循过了,清明时候。
倦游燕、风光满目,好景良辰,谁共携手?恨被榆钱,买断两眉长斗。忆高阳,人散后,落花流水仍依旧。这情怀,对东风,尽成消瘦。

  清明节的文娱活动颇多,除了踏青,还有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拔河、斗鸡等等。在清明节,人们放风筝,并将放高的风筝割断线,风筝随风而走,象征着自己的霉运或病气也都随风而逝;人们荡秋千,享受飘飘若飞的趣味;在郊外开展蹴鞠比赛,交相竞逐,放松身心……可以说人们将各种情感寄托于丰富的活动,在清明节中尽情展示。

  不过王雱的这首词,就有些孤单了。这首词上阙写暮春景象,有一种无计留春住的无可奈何,下阙写伤春之情,又有一种无人与之共游春的惆怅。哪怕是暮春,春色还是依旧,但无人与共,就不免有些伤愁了。这首词写得妩媚动人,王雱是王安石之子,据说当时传王雱一生不做小词,有人就笑他,结果王雱就写了这首,为时人所叹服。

破阵子
晏殊
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池上碧苔三四点,叶底黄鹂一两声,日长飞絮轻。
巧笑东邻女伴,采桑径里逢迎。疑怪昨宵春梦好,元是今朝斗草赢,笑从双脸生。

  清明接春分,大好春光,最堪留恋,最适合游春踏青赏花。隋代展子虔曾用画笔画出一幅游春图:人们在明媚春光下去山间去河边踏春游玩,或骑马,或步行,或荡舟,饱览春色,流连忘返,透露出盎然春意。

  新社即春社,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,时间在立春后、清明前,尤受重视。每逢春社,邻里欢聚,极一时一地之盛。在这样一个时刻,闺中少女也会停下针线,呼唤小姐妹们一起出去游玩。晏殊的这首词,就写少女们过清明时明快活泼、笑意盈盈的场面。

  事实上,我们回过头去看清明节的一系列活动,似乎都折射出人们对于古往今来时序变化的思考。在清明节,人们洒扫墓地祭祀先人,是缅怀;人们踏青、插柳、蹴鞠,又是对未来的期盼和祝福。清明风光正好,在宋词里看一看春色,也要去外面的世界见一见春光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施希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