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党风政风
俭则不贿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|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18 11:35:49  |  阅读人次: 人次  

南宋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,二十八岁的杨万里进士及第。他的父亲杨芾常以“俭则不贿”教诲这位初入仕途的青年,生活清俭、清心寡欲,面对别人的贿赂就能不易自己的清洁之志。“俭则不贿”这四字对杨万里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杨芾青年时三试而不第,遂以授徒为业,生活清贫,奉亲至孝。《宋史·孝义传》称杨芾“性至孝,归必市酒肉以奉二亲,未尝及妻子”。在杨万里的记忆中,儿时生活确实非常清苦。他在《祭九叔知县文》中回忆道:“我少也贱,无庐于乡。流离之悲,我岂无肠?”然而在这贫苦的生活中,杨万里却有着坚实的依靠,那就是父亲和他钟爱的诗书。胡铨在《杨君文卿墓志铭》中称,杨芾授徒束脩之入不多,但仍坚持“忍饥寒以市书,积十年得数千卷”。他教导年幼的杨万里:“是圣贤之心具焉,汝盍懋之”,圣贤的思想都写在这些书中,你怎能不努力读书。此后“清俭”便成为杨万里仕宦归隐,齐家教子,一生不曾改变的原则。

杨万里居官秉承父训,清廉有为。乾道六年(1170年),杨万里来到隆兴府奉新县(今江西奉新)任知县,甫一到任,便见此地因强征租赋导致“岸狱充盈,而府库虚耗”。他从以民为本的角度出发,下令“纵幽囚,罢逮捕,息鞭笞,去讼系”,重新约定缴纳赋税的时间。结果日期一到,百姓皆如约而至,“初以为必不来,而其来不可止;初以为必不输,而其输不可却”。杨万里在《与张严州敬夫书》中对此总结道:“盖异时为邑者,宽己而严物,亲吏而疏民,任威而废德”,最终导致政令不行。杨万里严于律己,但宽以待民,信任百姓,百姓也亲近他,所以上下一心,全县局面为之一新。

杨万里不论是任官州县还是身居京职,始终生活清俭。他曾作诗言:“顾谓妻与子,官满当归田。我贱汝勿羞,我贫汝勿叹。”直至他投老归乡,清俭之志也不曾改变,《鹤林玉露》卷十四载:“杨诚斋自秘书监将漕江东,年未七十,退休南溪之上,老屋一区,仅庇风雨,长须赤脚,才三四人”,如一乡间老叟。陆游在写给即将赴任吉州掾的儿子的诗中更是称“又若杨诚斋,清介世莫比”。诗人徐玑亦在《投杨诚斋》中赞其“清得门如水,贫惟带有金”。

庆元六年(1200年),杨万里之子杨长孺除知南昌县,父亲赠给儿子一份官箴,告诫他为官五要,“一曰廉,二曰恕,三曰公,四曰明,五曰勤。”在父亲的教诲下,杨长孺一生谨守“俭则不贿”的家风家训,所历官处,皆有廉名。他曾对《鹤林玉露》的作者罗大经言:“士大夫清廉,便是七分人了。盖公忠仁明,皆自此生。”当他致仕回乡,所见老宅仍是“采椽土阶,如田舍翁,三世无增饰”。

当他病危将死而无装敛衣衾,广西守臣赵师恕派人紧急送来丝绢数匹。而他嘉定十年(1217年)自广东离任时却将积俸七千缗全数捐出,代贫苦人家输租,并赋诗:“七百万钱都不要,脂膏留放小民家”,由此诗不仅能见他的真性情,也能见官民鱼水之情。

《宋史》论杨芾以“性至孝”;朱熹评“杨诚斋廉介清洁,直是少”;真德秀谓“杨长孺当今廉吏也”。杨氏祖孙三代皆以清介刚直立身为人,忠孝勤俭传家继世,无愧为“忠节名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