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者,人生之王,人生之春,人生之华也”革命家李大钊道出了青春时光的无限美好。在每个人的字典里,对于青春都有着不一样的定义;在每个人的记事本里,也都书写着不一样的青春,青春于我而言,既有迷茫时的困顿,又有创造中的艰辛,更有收获后的喜悦。
2017年已经过去近二分之一,转眼间自己担任县纪委派驻统计局纪检组长已近三年,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7年了,尽管工作的转岗,但唯一不变的是自己做好纪检工作的初心。
记得大学毕业那年,我本打算留在南京。因为我知道在苏北老家那样的小县城找份工作并不容易,所以我积极地投递我的个人材料,终于在临近毕业的一个星期,有家在南京的德国公司打电话约我去面试,不巧那会儿我生病,身体很差,不能前去,并向对方说明了情况,对方说这份工作急需人,不能等,表示了歉意。
回来后,我一边休养,一遍注意外面的信息,直到有一天,父亲跟我说县里在招公务员,让我去试试,并说当一名公务员也不错。没多想,我就报了名,经过层层筛选,我被录取了,分在离家50里外的一个镇政府。几年里,我分别从事过信访、纪检等工作岗位。2002年4月经过公开选调,我又进入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从事文秘工作。
进入机关工作初期,着实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迷茫与无助。在大学里我学的是企业管理,现在每天却是和文字打交道,什么总结、汇报、会议发言等等,所学专业基本对不上,感觉每天焦灼难耐却又无所适从,领导也没少找我谈心谈话,只是自己进入不了工作状态,想上进却找不到方法,想退缩却又心有不甘。有时倘徉在南湖公园的小道上,清风拂面,不经意地那些梦想点滴于心头,让我对往昔的追求,依然有着脆弱的希望。于是,我重新审视自己,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,对于写作知识知之不多,对于新闻信息驾驭不够娴熟,怎能写得出像样的稿件,我静下心来,对照岗位职责,寻找自身差距,加强学习积累。每天阅读党报,收听收看中央及省市新闻成为必修课,以领会中央及省市大政方针政策。我告诫自己要尽快熟悉情况,掌握纪检监察信息写作的基本路数,多看多读是一条捷径,通过浏览国家、其他省市内网优秀信息,阅读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,揣摩写作角度和信息点选取,将好的词句和行文结构记录在笔记本上;还积极向领导和同事学习请教。
学习是辛苦和枯燥的,偶尔在很静的时候,停下手中的笔,心里空旷得摸不着边际,有点像夏天在青藏高原上,一个人独自面对雪山和底谷的天空。有时夜里起风的时候,便体验这个世界外面的事。曾有人将这份感觉描述为:“有风自西北来,感物而动,茫茫天宇间,灯一,壶一,人一。何曾念及人生东西南北。”有时,我的心情很灰暗,因为似乎那一刻,自己承受不住这种“苦行僧式”的生活,可是每天一早醒来,当霞光万丈,鸟语花香时,我的心里又充满了希望。
每天就在这希望与失望,理想与现实中行走。然而,我已不再感伤,不再抱怨。因为我已感受到了内心的波澜。
俗话说“难事必作于易,大事必作于细”。我从起草简短的通知和修改他人信息做起,每次将自己撰写或修改的稿件与发布后的信息放在一起仔细对比,认真体会领悟修改后的妙处。在修改的两篇信息相继被省纪委采用后,我体会到了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喜悦。几个月内相继有8篇稿件被省、市纪检信息及《党的生活》采用,那种经历困顿与付出后取得成绩的欣喜真是妙不可言,犹如憋闷许久长舒一口气般畅快淋漓。
17年来,我一直笔耕不辍,先后被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、《党的生活》、《盐阜大众报》、《盐城工作》等各类报刊采用稿件150多篇,达6万余字,其中《党的生活》采用60多篇,组织拍摄电视专题片3部。2010年被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社评为优秀通讯员;2013年被市纪委、市监察局表彰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;多次被县委、县政府表彰为优秀纪检监察干部。
回首过往,我有过无奈,但也有过那种捅破窗户纸的欣喜;展望未来,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,我需要不断地努力奋进,“一朝存息犹苦斗,不留点憾在人间。”(县统计局纪委书记 陈海东)